文/心里话讲述者
“在七台河当这个书记,真是比带博士生还要棘手不少呢!”
2025年2月份,52岁的农学博士陈延良,接到新任命后,实现了让人惊讶的大转变——他从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位置,转到了煤炭城市七台河,当上了市委书记。
这位柯尔克孜族的干部刚上任那天,手机里存着三千多份关于农业的科研资料。
【一、冰城校园里的“种地书记”】
1995年,在哈尔滨的东北农学院新生接待会上,23岁的辅导员陈延良老爱往试验田里跑。同学们开玩笑说:“陈老师拿党章的姿势,比拿锄头还要熟练呢。”
真没想到,那个对土壤酸碱度特别着迷的小伙子,三十年后竟然成了以煤炭出名的七台河的一把手。看看他以前的经历,能发现三条改变他命运的线索:
25岁时,我就获得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,还当上了全省最年轻的既教书又管行政的“双面手”干部。
33岁那年,他当上了农大的组织部长,并且在任期内顺利拿到了森林经理学专业的农学博士学位。
47岁那年,他从高校党委副书记的位置直接调到鹤岗市委常委,实现了从学术界到政界的重大转变。
他简直就是活生生的“岁月”写照!东北农大的那位老教授动情地说,“想当年,他给咱们支部上党课时,能把中央一号文件讲得明明白白,让种地的农民一听就懂。”
【二、三次关键转身背后的顶层设计】
2001年,省委组织部临时调用了我,这就像埋下了一颗能打破现状的种子。
在借调期间,他加入了全省的“每个村子都有大学生”的调研项目。这个项目后来为基层培养了3.6万名骨干,也因此让他比常人早了十年深入了解黑龙江农业、农村和农民的核心情况。
2. 2014年我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培训,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,提升了格局。
在“中青年干部培养摇篮”里,我跟全国的优秀人才一起交流学习,写的毕业论文《职业教育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变》被省委的内部资料选用了,这也为后来我管理工业城市打下了基础。
3. 2019年来到鹤岗:在废墟之中播种新希望
听说有个城市房子超便宜,五万就能买一套。他出了个主意,叫“教育移民”,就是建好学区房,吸引了三万两千个年轻家庭回来。这样一来,房价也稳稳地涨了27%。
【三、煤城大考的“陈氏解法”】
新领导上任通常爱搞点新花样,但陈延良的做法却透着股文化味儿。
井下院士工作站:将煤矿安全的研究项目直接放到地下300米处,邀请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常驻那里,专心解决难题。
石墨烯专家聚集地新招:哈尔滨建研发基地,七台河搭台展示应用,首批启动8个项目。
冰雪产业新点子:借冬奥冠军故乡的名头,把城里的废旧矿井变身极限运动乐园。
“他把七台河当成了自己的试验场地。”和他一起工作过的鹤岗干部说,“在去年全省的教育工作大会上,他拿着石墨烯电池的数据讲:‘有了这个,矿工们就能少背30斤重的自救器了。’”
【四、三个“不一般”背后的逆袭密码】
教育经历真亮眼:本科读农学,硕士学管理,博士钻研林学,还做了博士后,跨界玩得超厉害!
经历很不简单:在大学里干了24年,又在地方上当了6年领导,在学术界和政界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。
风格独特:一直坚持“三必看习惯”——必看《中国科学报》,必看农田实地,必看矿井巷道。
省组部的一位处长这样说:“他是个实实在在爱研究的干部,以前在农大弄了个党建质量评估体系,现在拿这套办法来评营商环境的好坏。”
【五、中年男人的职场启示录】
矿工老刘(在七台河的微信群里说):“新上任的书记下矿井那天,党徽还别在防护服里面呢,这做法真地道!”
农大老同学(知乎网友热评)说:“他之前当组织部长时,弄了个《支部书记36个工作难题解答》,到现在,这本书还是我们的好帮手呢。”
南方猎头(不愿透露姓名)说:“我们给他团队开出了两百万年薪的高价,但他们回答说‘在龙江带队比拿钱还让人兴奋’。”
结尾的话:
当“投资避开东北地区”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时,陈延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:在振兴东北的大局里,既要有勇往直前的猛将,也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基础力量。
他的经历也许能给正处在困惑中的中年人一些启发——真正的稳定工作,是敢于把每个职位都当作尝试新事物的平台。
从大学校园走到煤矿深处,大家觉得有学问的人领导工业城市会带来哪些好处呢?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!